“阿纳尔”蒙古学多语种文献研究博士生论坛,2021年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创办。
2022年12月3日第二届“阿纳尔”蒙古学多语种文献研究博士生论坛,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联合在线上成功举办,内蒙古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的师生近百人参加了线上会议。论坛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乌云格日勒研究员主持,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乔宏刚副院长致辞。
论坛分上下两场进行。上半场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玉海副教授主持,4位博士生作报告。曲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报告题目为:“‘圣旨’与‘言语’——蒙元帝国命令书式在欧亚大陆诸政权的传播与变迁”,认为古突厥如尼文碑铭中代表“天”或可汗命令的yarlïq一词,以ǰarliq的形式进入蒙古语中,为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的专用词汇,对应汉文的“圣旨”。而 “言语(蒙古语üge/突厥语söz)”则主要用于诸王、后妃、高级官员等发布的命令,对应汉文“令旨”、“懿旨”、“台旨”等。这些命令书式影响十分深远,折射出蒙元帝国遗产的强大影响力和诸汗国政治形势的变迁。
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点评,对利用多语种文献从事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参考德国学者对西藏诏令文书的研究,可对这些词汇在文献中的用法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高如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报告题目为:“《金书》中的tügel词源及蒙古语词义考释”,主要探讨了成吉思汗祭祀礼仪、礼法文献《金书》一书中的tügel一词的词源和蒙古语词义。认为tügel是蒙古语中的突厥语借词;蒙古语的tügel有“完全”和“平安”两个义项;突厥语有“完全”一个义项;而蒙古语tügel的“平安”义项是 esen tügel 这一复合词自突厥语借入蒙古语时,由于聚合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出现的衍生义;成吉思汗祭祀文化里的tügel表示“祝愿所有对蒙古兀鲁思有功之人平安顺遂”。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树林研究员点评,认为报告基础研究扎实,内容充分。提出第三部分中与tügel一词无直接关连的内容可以压缩省略的修改意见。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补充点评,就突厥语和蒙古语的部分关系词而言,其词源问题确实很难分说清楚。相同情况也出现在满语和蒙古语的关系词中。如果是晚期借词,可参考察合台文献寻找相关信息。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tügel和表示“平安”的tügel,是否为同一个词,还需要进一步考究。
苏日力格(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报告题目为:“浅析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著《种痘药炮制及吸食法》”,介绍了18世纪蒙古族著名翻译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Čaqar gebši Lobsangčültüm)及其著作《种痘药炮制及吸食法》;梳理了蒙古地区天花流传及天花预防的相关历史记载,翻译和加注《种痘药炮制及吸食法》,寻其医学源头,以及其对蒙古地区预防天花的影响。作者认为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吸收了中医人痘接种的相关经验,根据自己所学,因地制宜的创作了适宜蒙古地区文化生活环境的人痘接种方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各民族间医学相互借鉴和交融的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评议,认为《种痘药炮制及吸食法》一书中的种痘知识既然是源于多种医书,报告应该有所体现。乾隆年间的材料要比康熙年间丰富,相关种痘行动也更为频繁,因此在材料上可做进一步补充。
刘雨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博士生)报告题目为:“三世章嘉师徒对关羽护法神形象的构建”,介绍了关公信仰传入藏传佛教的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具有阶段性的,而三世章嘉师徒则是推动这一信仰得到文本支持并被规范化的关键人物。三世土观呼图克图的作品明显表现出树立师徒正统观念之意愿。报告这提出还需要进一步发掘相关文本,并深入18世纪中后期汉满蒙藏文化、宗教和政治语境做更多的研究。
黄维忠教授认为这篇报告角度比较新颖,有很强的逻辑性。报告一些细节内容需要加以补充完善,如人物生卒年份,缺少原文献的引征等。
下半场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锡莉副教授主持,4位博士生作报告。包苏日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22级博士生)报告的题目为:“《喇嘛说》碑先有满文还是汉文?”,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推测《喇嘛说》碑,与乾隆皇帝直接有关的是汉文碑文;其次,汉文碑文中的一些内容与《元史》《明史》中的记载如出一辙,推测汉文碑文最先写成;最后,对比汉、藏、满、蒙古文碑文,在人物关系上,满、蒙古文碑文记载准确,认为刻字之前进行“审稿”,纠正了汉文中的错误。
内蒙古大学金鑫教授点评,认为报告引用多语种文献,内容详细可靠。对所用满文档案的转写、格式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代琴(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2022级博士研究生)报告题目为:“藏文史籍所载顾实汗世系中的两个问题”,认为顾实汗诸子长幼排序在藏文史籍中有两种记载,第一种以达延鄂齐尔汗为长,第二种以伊勒都齐为长。达延鄂齐尔汗是顾实汗大妃所生嫡长子,生于1596年,伊勒都齐是另一位妃子所生,可能比达延鄂齐尔早生一两年。上述排序都不是顾实汗诸子年龄长幼排序,这与古代蒙古社会的传统有关。顾实汗第十子在多语种文献中有“厄勒觉图巴图尔”“扎西巴图尔”“阿库扎西巴图尔”“达什巴图尔”等的多种称谓,认为 “扎西巴图尔”之称是在和硕特汗廷蒙藏民族交流、交融的环境下形成的藏译俗称,其本名应是嘉木措(rgya mtsho)。
乌云毕力格教授进行点评,肯定了第二个问题的考证,对第一个问题指出,虽然引用了藏文、托忒文史料,但依然找不到顾实汗的夫人和诸子的最原始的记载。因此探讨和硕特部的家庭、家族、社会的制度方面的意义应该更大,同时需要思考和硕特汗廷对古代蒙古社会制度的类似性和继承性。
徐志恒(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2022级博士研究生)报告题目为:“光绪末年后套蝗灾中的垦务局救灾动员”,介绍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十三年(1907),内蒙古后套地区接连爆发大规模蝗灾、垦务局动员、组织后套地区各方力量所作的抗灾工作。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垦务局在抗灾、救中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内蒙古大学金鑫教授进行评议,认为在灾情背景方面还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还应该考虑除了垦务局外是否还有其他机构参与抗灾等问题。
阿其图(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2022级博士生)报告题目为:“初探锡林郭勒布里亚特人及其结局”,生活在贝加尔湖地区的一部分布里亚特人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被迫选择长距离迁移,报告利用汉文、日文资料,以及口述材料,试图叙述他们的迁移原因、过程,以及暂住地的生活状况。
乌云格日勒研究进行评议,肯定报告挖掘资料上所下的功夫,在视角上需要拓宽,将布里亚特人的迁移需要置于更大的时代、地区,甚至国际环境上加以讨论,并且还需要讨论他们在迁入地的融入问题。
报告和点评议程结束,由乌云毕力格教授进行了总结。首先对主办方、报告人、点评老师、主持人表示了感谢,对举办研究生论坛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上的意义给予了肯定。他谈到每年可以从同学们论文中学到很多新知识,选题多样,内容广泛,鼓励同学们不懈努力;从同学们的报告中虽然没有看到“语言学”这一词,但是每个同学的报告几乎都涉及多语种文献,高度肯定同学们掌握多种学科语言的学术基础以及解读文献的能力;报告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语句不通顺、资料不够充分、视角不够宽广等,再次鼓励学生扎实学习,认真对待,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