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政策建议系列
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现状及完善建议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2010年5月
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民族和谐共存的基础。经过60年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人才,大力推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事业。并且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9号文件,200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内政发[2007]103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内政办发[2007]63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文件(内财教[2007]861号)等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民族教育工作的新进展。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开发、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01-2008),我区少数民族教育呈现萎缩的趋势,就蒙语授课学生人数而言,自1990年开始有了减少的现象,近几年更为明显。
那么,作为首府的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目前进入什么样的状态;是否能满足目前呼和浩特市民族人口的需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以完善等,是现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的最新动态,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实现教育公平,我们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前、小学与中学教育为中心,组织实施了现状调查。
一、 调查简述
该调查于2009年3月12日——2010年1月11日期间实施,主要在呼和浩特市的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兴安路民族小学、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民族宗教委员会、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内蒙古公安厅等机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调查方法方面结合运用了资料搜集、访谈与参与观察。收集到大量的统计数据、文书材料、报道资料的基础上再进行访谈。并结合听课观察、访谈师生和家长、开座谈会讨论等方式广泛听取了相关人士的意见。以下简要地归纳调查内容,并结合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的建议。
二、 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学生现状
目前,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授课教学已到一定的规模,但与全区少数民族教育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是,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近几年呈现增多的现象。
1,各教育阶段的学生分布状况
学前教育: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在园学生有490人(14个班),蒙语授课生有130名(4个班),占26.5%;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在园学生有260人(9个班),蒙语授课生有10名(1个班)占3.8%;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在园学生有590人(18个班),蒙语授课生有257名学生(8个班),占43.6%。蒙授幼儿园在园学生合计有397人。
小学教育:兴安路民族小学在校学生有1,232人(27个班),蒙语授课生有614人(11个班)占49.8%;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在校生有376人(11班级),蒙语授课生有376人(11班),占100.0%。蒙授小学生合计有990人。
初中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校学生有123人(3个班)、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在校生有人535人(10班)各占100.0%。蒙授初中学生合计有658人。
高中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校生有3,224人(67个班),蒙语授课生有553人(14个班),占17.2%。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在校生有829人(19个班),蒙授课生有829人(19个班),占100.0%。蒙授高中生合计有1,382人。
表1 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班级学生情况
项目 |
学前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班级总数(个) |
13 |
22 |
13 |
33 |
每班平均人数(人) |
31 |
45 |
47 |
42 |
最大班的人数(人) |
45 |
67 |
66 |
62 |
学生总数(人) |
397 |
990 |
658 |
1382 |
学生人数比率(%) |
11.6 |
28.9 |
19.2 |
40.3 |
表1显示了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班级在4个阶段上的分布。如果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近似就各个教育阶段的班级总数应该是均衡的。我们又考虑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高中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旗县或农村牧区的状况,首先看学前、小学、初中的班级数就发现,与小学班级比较学前与初中班级过少的缺陷。
其次,每班级平均人数直接反应学生能分享的学习、生活、行动的空间。实际上初中、小学与高中阶段均有拥挤现象,最大班的人数就是各阶段突出的例子。学生最多的小学班级有67人、初中班级有66人、高中班级有62人、学前班级已有45人。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授课生在教育各阶段的占有比例从高向低排列成高中(40.3%)→小学(28.9%)→初中(19.2%)→学前(11.6%)。在全区少数民族语授课学生总数中,教育各阶段的占有比例从高向低排列成小学(48.8%)→初中(28.4%)→高中(14.1%)→学前(8.8%)。该数据说明了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各阶段学生分布中,授学前教育的学生很少。还有全区高中生比率(14.1%)与呼和浩特市高中生比率(40.3%),间接说明了呼和浩特市高中集聚学生的现象。该两组数据均反映了教育各阶段的不平衡现象。
这种结构很容易导致诸多的孩子接受不了学前教育而直接上小学、现有小学生毕业后由于初中少而容不下导致辍学、或者初中生少而影响高中生来源的危险。个人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如果接受不了前一阶段的教育而直接接受高一阶段的教育就在个人成长中会出现断层现象,影响社会成员的健全发展。如果如此延续下去,将带来少数民族语授课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就面临升学困难问题,或者少数民族语授课学校面临规模不稳定、不能合理配备教学资源等问题,为了避免影响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调整结构、做好预期工作。
访谈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蒙授学生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与全区民族学校状况正相反。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兴安路民族小学、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均有增多的趋势,但由于校舍、教师、教室条件所限,不能够满足目前的需求。兴安路民族小学因教室不足而让学生轮流上课过,它的扩建无疑对于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教育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还有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有增加蒙授班的可能性,但存在设施不完备,师资不足、临界城郊,交通不便等问题。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负责人谈“在园生猛增的趋势下,再加20名老师才能基本满足我们目前的教学需求”。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小学部负责人说“对应蒙语授课生增加的状况,我们在增加招生人数,而目前的教室、设施、教师远远跟不上现在的需要,急需扩建”。兴安路民族小学校负责人说“呼和浩特市最起码有完整的3座小学才可能缓解目前拥挤的状况”。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负责人提到“呼和浩特市招收的蒙语授课生过少,不能畏缩,只能扩建”。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高中部负责人谈“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初中过少,而高中过挤”。
上述现状趋势显示了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授课教育在宏观结构与硬件建设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课题,提出了急需扩建蒙授幼儿园与初中的客观需求。
2, 在校学生家庭来源
为了探讨呼和浩特市蒙语授课生增多的原因,下面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的蒙语授课学生为例,分析在校学生的家庭户口所在地。
下边的表2、表3显示,占呼和浩特市蒙授学生绝大多数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蒙授高中班学生的78.5%、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学生的90.9%都来自呼和浩特市以外的地区。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总共有40个班级,各班平均学生数43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蒙语授课共有17个班级,各班平均学生数40人。由此看出,这两座学校不仅满足着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子女就读的需求,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进城农牧民子女蒙授的需求。
表2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蒙授高中班学生来源
户口所在地 年级 |
呼和浩特市 |
呼和浩特市外 |
合计 (人)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高一 |
26 |
12.9% |
175 |
87.1% |
201 |
高二 |
35 |
19.1% |
148 |
80.9% |
183 |
高三 |
58 |
34.3% |
111 |
65.7% |
169 |
合计 |
119 |
21.5% |
434 |
78.5% |
553 |
表3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学生来源
户口所在地 年级 |
呼和浩特市 |
呼和浩特市外 |
人数 |
比率 |
人数 |
比率 |
小学1 |
12 |
19.0% |
51 |
81.0% |
小学2 |
12 |
21.8% |
43 |
78.2% |
小学3 |
6 |
9.5% |
57 |
90.5% |
小学4 |
12 |
15.0% |
68 |
85.0% |
小学5 |
8 |
12.3% |
57 |
87.7% |
小学6 |
8 |
19.5% |
33 |
80.5% |
初一 |
3 |
2.8% |
103 |
97.2% |
初二 |
4 |
1.8% |
214 |
98.2% |
初三 |
6 |
2.9% |
202 |
97.1% |
高一 |
18 |
8.5% |
194 |
91.5% |
高二 |
21 |
9.3% |
204 |
90.7% |
高三 |
48 |
12.2% |
344 |
87.8% |
合计 |
158 |
9.1% |
1,570 |
90.9% |
如表3表示,就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而言,高中生中的持有呼和浩特市户口的学生有87人(比率10.5%),初中生中的持有呼和浩特市户口的学生有13人(比率2.4%),小学生中的持有呼和浩特市户口的学生有58人(比率15.8%)。有关该数据进行访谈,据老教师讲:⑴由于现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蒙授初中班只收有呼和浩特市户口的学生,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初中生中持有呼和浩特市户口的学生自然减少。⑵我校高中生现在的户口比率能反映近7-10年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子女授蒙语授课教育的情况。⑶而小学生中的户口比率能反映近5-6年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子女授蒙语授课教育的现状。据我们调查,自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居民送子女到蒙语授课学校就读的现象逐渐在增加。所以我们分析学生来源的时候,不能光看持有呼和浩特市户口学生的比率的高低,也需要关注其变化的趋势。
呼和浩特市吸引着诸多蒙古族居民。特别是作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呼和浩特市是农牧民让子女授教育的首选之地。家与户口虽然不在呼和浩特市,但让子女在呼和浩特市住校就读的蒙古族越来越多。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吸引务工,政策也鼓励农牧民进城创业,乡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牧民的进城,他们的子女自然而然到城市学校就读。经调查表明,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持有呼和浩特市以外户口的在校生中近60%为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弟,近40%为被父母送到呼和浩特市就读的孩子。访谈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的3名初中生家长都谈到“合并苏木的学校后,把孩子送到旗县里上学,还不如直接送到呼和浩特上学方便”。
全区城市化过程如此地冲击着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子女教育。在内蒙古大学举办的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座谈会上(2009年6月17日),12个学校及相关单位的27人一致提出“应该停止基层民族学校合并、尽快扩建呼和浩特市民族学校”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城市民族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我们更应该关注常住人口,所以下边分析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常住人口。
三、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聚居情况
现在,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常住人口有219,957人,主要聚居于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这四个区合计有162,474人蒙古族,占全市蒙古族的73.8%。其中赛罕区总人口有401,686人,蒙古族56,511人(比率14.1%);新城区总人口有355,366人,蒙古族54,591人(比率15.4%);玉泉区总人口有195,539人,蒙古族26,004人(比率13.3%);回民区总人口有235,278人,蒙古族23,368人(比率9.9%)。
在这里进一步观察这四个居民区内部蒙古族人口的分布状况。蒙古族常住人口聚居于赛罕区的大学西路派出所管辖区有11,157人,人民路派出所管辖区10,448人;在新城区西街派出所管辖区有12,376人,海东路派出所管辖区有10,916人;在玉泉区小黑河派出所管辖区有7,051人,石东路派出所管辖区有3,482人;在回民区中山路派出所管辖区有4,514人,新华街派出所管辖区有4,344人。
该数据表明,这八个街道附近是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新城区西街、赛罕区大学西路、玉泉区小黑河村、回民区中山路附近是建立蒙古族学校的首选区位。以下用图1显示了这八个街道附近蒙古族聚居的人数、比率等情况。
图1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人口聚居情况
四、 完善民族教育的几点建议
以上阐述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常住居民人口分布、蒙古族常住居民让子女用蒙语接受教育人数的增加、急剧增加的蒙古族流动人口的流入趋势等,在宏观上显示了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的总体规模与需求。
按着国家《义务教育法》与有关规定,“1.0-1.5万人配置1所小学,2.0万人配置1所初中,2.0万人配置1所高中”的标准考虑民族教育配备,呼和浩特市应该设置15座小学,11座初中,11座高中。呼和浩特市区不完整的蒙语授课学校及班级的分布现状,亟待重建与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6.30)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措施,保障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三章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我们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教育部学校设置标准(2005)、蒙语授课教育的特点及需求、并充分考虑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人口分布,提出扩建呼和浩特市民族学校的具体建议。
首先整合现有幼儿园的基础上,在大学西路与人民路交界处附近建立1所新幼儿园,在玉泉区小黑河建立1所新幼儿园为宜。每个幼儿园设置9个班级、每个班级30-35名学生,学生总计300名,配备教职工45人左右。
扩建兴安路民族小学的基础上,在玉泉区小黑河新建幼儿园附近建立一所完备的小学,规模为15个班级、学生550名、教职工有60人左右。
在赛罕区大学路附近建立一所完备的初中,规模为16个班级、学生600名,教职工55人以上。可把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中班合并到该新校里。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蒙授高中班的基础上,在赛罕区大学路附近建立一所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蒙古族高中(或者呼和浩特市蒙古族高中),规模为20个班级,学生800名、教职工75人以上。
为了进一步促进保护、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事业,建议这些新校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民族学校的所有设施与条件必须达到呼和浩特市普通学校的水平。
2,民族教育的管理问题要规范化,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配备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3,保障录用精通蒙古语的教师任教。
4,到初中毕业为止全日制蒙语授课,不设加授蒙语班,打好汉语与英语基础。从高中阶段开始推行文科班以汉语为主蒙汉双语授课,理科班级除必要的蒙古语文课外,全面用汉语授课。
5,坚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汉语、从6年级开始教英语,保证民族儿童正常的思维发展。
基于我们的调研,提出了上述扩建呼和浩特市民族学校的建议。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是关系到民族地区、全国、甚至是人类可持续、平衡、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恳切期望相关领导、部门核实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