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敦扎布 沈斌华
调研时间:1999年6月——2001年10月
调研地点: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胜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
调研对象:企业、农村、牧区、开发中的项目;待开发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草、围封转移等项目。
咨询对象:市有关机关、旗区有关机构、理论工作者、农牧民、企业管理者。
成果及反响:2002年10月出版专著一本《鄂尔多斯模式研究》;2002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此前是内蒙古电视台)曾报道过我们对该模式的理论概括。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鄂尔多斯市经济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它悄然崛起,一跃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最强劲、最活跃的地方。
鄂尔多斯市,即原来的伊克昭盟,位于内蒙古西南部,为黄河“几”字形大湾所环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安于此地。它是一块“大地方,穷地方,好地方”。“大地方”系指其地域辽阔,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东西跨距约400公里,南北跨距约340公里,现有人口140万,其中蒙古族16万。“穷地方”指的是生态环境恶劣,风大沙多,干旱少雨,经济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和南部的毛乌素沙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8%,西部荒漠草原占29%,东部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占19%。全市7旗1区均为贫困旗县,其中准格尔旗(半牧区)、鄂托克前旗(牧区)、乌审旗(牧区)、杭锦旗(牧区)和伊金霍洛旗(半牧区)为“国贫”级旗县;鄂托克旗(牧区)、达拉特旗(半牧区)和东胜区(原东胜县,半牧区)为“区贫”级旗县;8个旗区中,除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外,都是“山、老区”。所谓“好地方”,是因为地上地下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天然气、化工、建材、畜产品、药材、旅游和土地八大资源,开发建设前景美好。
一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化雨,给沉睡闭塞的鄂尔多斯草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鄂尔多斯人抢抓机遇,奋力进取,开创了追赶发达地区的“追赶型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终于从“八五”时期开始步入“快车道”,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鄂尔多斯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民经济 恢复时期 (1950-1952) |
“一五” 时期 (1953-1957) |
“二五” 时期 (1958-1962) |
国民经济 调整时期 (1963-1965) |
“三五” 时期 (1966-1970) |
“四五” 时期 (1971-1975) |
15.1 |
1.0 |
2.8 |
1.6 |
7.1 |
5.4 |
“五五”时期 (1976-1980) 1.87 |
“六五”时期 (1981-1985) 6.80 |
“七五”时期 (1986-1990) 10.53 |
“八五”时期 (1991-1995) 15.46 |
“九五”时期 (1996-2000) 18.96 |
资料来源:由鄂尔多斯市统计局提供数据计算。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50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2.4%,比1980年增加43.1倍,年均增长率为20.8%。90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质量和效益,连续7年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尤其是工业,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78.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9.8%,比1980年增加1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8.7%;“六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8.1%;“七五”为11.3%,而“八五”达到24.3%,“九五”则高达32.7%。在全区各盟市按工业增加值排序,鄂尔多斯原来位居第10位,现在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包头市。200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4,比全自治区平均数高48.23;产品销售率102.1%,比全自治区平均数高3.21个百分点,均列全区第一。目前已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绒毛纺织5个支柱产业,并正在形成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和林木加工3个新支柱产业。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11505元,比1980年增加33.7倍,年均增长率为19.4%,超过了自治区较发达地区包头市(11186元)和呼和浩特市(8480元),比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72元,几乎高出1倍,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78元高出63%。200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453元,比1980年增加10.5倍,年均增长率为12.97%,接近包头(2548元)和呼和浩特(2539元)地区农牧民的收入,超出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的水平,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4%降到46%。全市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000年为7951元,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6974元近1千元,超过呼和浩特市(7548元)和包头市(7517元)的水平。200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07%,是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中最低的(全区为3.34%),在全国也是很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5501.8元,比1980年增加17.2倍,年均增长14.8%,超过内蒙古自治区5129元的水平,超过包头市(5435.5元),接近呼和浩特市(5581.9元);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降至38%。全市财政收入2000年比1980年增长67.13倍,年均增长率为23.5%,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2.7个百分点。在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排序前10名中,东胜区名列第一,准格尔旗位居第二,达拉特旗第六。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000年达到7237元,超过了包头市(7044元)和呼和浩特市(5240元)。由此可见,如今的鄂尔多斯后来居上,已经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前列,令人刮目相看。
二
鄂尔多斯市处于蒙晋陕三角内蒙古一侧,东部丘陵,西部波状高原区,中部沙漠区,北部平原区。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山沙两区占全部面积的80%以上,其中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的砒砂岩裸露区占总面积的1/4,被专家称为地球癌症,是西部脆弱生态的缩影。“八五”、“九五”期间4个旗区被列入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范围,5个旗被列入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实施范围,3个旗区被列入退耕还草实施范围,市辖8个旗区整体被列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图发展,谋富裕,前提是求生存。为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鄂尔多斯在90年代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近七个亿,把生态建设当作首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立市之本。通过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储蓄率、投资率不断增强,为农牧业生产以及工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过去的数千年,西部的绿洲、草原和矿产的开发已经过度,今后能开发的或许只有沙漠。鄂尔多斯市在立沙为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此而言,它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是生态建设,离开了生态建设就谈不上生活提高和生产发展。生态为先,三生统一,是鄂尔多斯发展的前提。
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地理位置又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更是如此。面对气候干旱、荒漠连片、高原寒冷、无水运、缺雨水、离港遥远等恶劣的地缘状况,鄂尔多斯人立足本地,充分发挥地下资源富集的优势,使该地区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从生产结构来看,鄂尔多斯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80%,其中工业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合理比例,也是生产结构的重要内容。“七五”以后轻工业比重曾有所下降,但如今又上升到50%,收益率平均高出5%(全国),有的行业甚至高出30%—170%(饮料、烟草等)。这在以重工业型结构为特征的西部地区,是个很突出的成就。就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西部绝大部分省区的劳动人口中,农民的比重高于60%,而鄂尔多斯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低于该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大幅度增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自“九五”开始波动式减少。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第一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农业劳动者,他们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其他各种服务业。农牧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在鄂尔多斯已初见端倪。
衡量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和非国有比重的两个指标是工业固定资产总价值的份额和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从第一个指标来看,鄂尔多斯国有经济的投资从“七五”开始下降,到“九五”后期仍占70%;从第二个指标来看,工业总产值从“七五”时期的60%下降到“九五”末期的15%左右。从任何一个指标来看,所有制结构的空间模式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即区域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越是多元化,其发展程度就会越高。这一点说明非国有经济的增长是地区经济高增长的良方。毫无疑问,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快于国有经济的增长,否则,非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就不可能扩大,因此从逻辑上推理,非国有经济份额相对大的区域,要比那些国有工业份额高的区域发展得更快。需要强调的是,鄂尔多斯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是对原有国有经济进行非国有化改造,即主要是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进行改造的结果。这种改革给人们的启示是:西部大开发,需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是相对国营说的,凡不是国有国营的,就是民营。非国有是相对于国有说的。西部开发之所以必须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是因为,首先,国家与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解决重大事情必须由国家来办。国家办,实际上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来办。其次,重大开发项目、基础性建设,开始时只能主要靠国家来办,由国家出面,制订方案,加以规划,组织社会力量,才能办得起来。国家经济为主导,其实质是由国家财政来办企业事业,起到引导、带动、组织作用。再次,只有以国家经济为主导方能防止和避免西部开发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些是国外开发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经验教训。西部开发中民营经济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只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民间投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地方实力,增加地方财政,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构筑大开发的有效运转机制;民营,特别是其中的私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是现阶段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而且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又是农村集镇化、城市化的主要依托和支撑点。
鄂尔多斯人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大力实行民营化。这种改革是核心制度的改革,与沿海地区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沿海地区改革的本质是增量改革、制度外突破,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非因国有企业内部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因为非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制度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由于非国有经济与市场机制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不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因此,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的进程具有非常直接的根本性作用。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还会对市场竞争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而市场竞争的形成又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迫使它们逐步走向市场。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国有经济比重大幅度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是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制度外突破或改革的典型模式要首推温州模式。温州经济模式是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模式。它是自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在自发秩序中先有先行者实践样板,积极引导,通过互相博弈不断扩展和完善,使自发秩序形成新的体制、新的制度。先是广泛发展个体经济,而后把个体经济组成股份制、合作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联合体的出现,既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而带来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又体现了交易费用内部化的节约方式。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其产权归属关系是属于乡镇、个体、合伙和个人所有制的混合型所有制。在产业革命阶段,大企业是好的,但是到了知识经济阶段,应当说小企业也是好的。小企业把商品生产和经济决策统一于一身,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而创新机制又接近生产单位,所以有利于提高技术更新速度,从而争取市场先机。众多中小企业,可以吸收社会分散的人才和资本,每个企业又如同一所小学,可以培养大批的企业家。这既能体现经济增长,又能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说温州模式的起点是私营经济,那么,鄂尔多斯模式的起点便是国有经济。温州模式是家庭经营、个体经营逐渐向合伙经营转变,而鄂尔多斯模式是国家所有,政府经营转向民间经营。前者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后者以大企业、企业集团为龙头。温州模式是自发形成的模式,而鄂尔多斯模式是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模式。
三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有形制度和无形制度的创新都离不开政府。政府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又可能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更是如此,事实证明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是无法打开现代化大门的。鄂尔多斯政府为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超常规发展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提供公共服务。主要从事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文教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障社会治安,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结束了没有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2、维护市场秩序。司法机构以法律为准绳,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正当经济行为,对滥采滥伐、滥垦过牧、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偷税漏税、侵占公物等行为的当事人进行警告、罚款和行政处分,甚至进行起诉。
3、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原材料、能源和交通等产业,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4、制度创新。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改革,及时提出创业计划,确定实现计划的战略重心、步骤、具体目标和措施。同时,创新无形制度,创立新的文化理念、意识形态、创业精神。
5、合理利用资源。通过制定地方条例、政策以及行政措施治理生态,保护环境,育林固沙,合理利用耕地和划地,严格禁止掠夺式的开采。
四、结 论
鄂尔多斯模式是以政府适当干预为主导,以国有企业改革为起点,以组建企业集团为龙头推动区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这种模式是从核心制度的改革开始的,而改革本身又是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为基本特征的。所以与沿海地区自下而上的诱致性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2003年6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