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学术著作 > 正文

《草场网围栏与草原畜牧业》

2017-07-31 文字:    点击数:

我中心蒙古社会经济研究室苏德斯琴博士、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终成果——《草场网围栏与草原畜牧业》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以内蒙古草场承包制以及草场网围栏问题为焦点,结合官方数据和田野调查,从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视角,分析和讨论了内蒙古牧业地区草场网围栏之效应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简要转载该书内容提要,供各位专家、学者参考。

草场承包制及草场网围栏模式对传统草原畜牧业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场共用为先决条件、以游牧方式为核心内涵的经营模式。而草场承包制和草场网围栏之下的畜牧业则是以草场私用为先决条件、以定居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运行机制。二者之间的差别之大不言而喻。所以,草场网围栏模式在其实践过程中表露出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并得到过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其多数是从生态学或草地学视角,仅限于局部性的、样本检测方法进行的自然科学性质成果且未形成一个完整而具有说服力的共识。甚至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应和政策导向,从宣传和肯定的立场介绍新西兰等国畜牧业经营中网围栏利用率及效益等等。因此,对于草场承包制以及由此引发的草场网围栏模式进行探讨,诠释其中的是非对错成为当务之急。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与网围栏、牧户生计与网围栏以及原住牧民“本土知识”与网围栏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线,运用多学科研究与分析方法,结合航片资料、统计数据、文献资料、摄影资料、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等综合性信息与资料,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首先,草场网围栏模式打破传统放牧模式的同时未能满足草场恢复之时空需求,进而加大干旱时期的草场压力,使得草场植被陷入退化困境;其次,草场网围栏模式根本上改变了牧民衣食住行,同时也改变了牧民畜牧业经营方式,摧毁了传统的“五畜”畜群结构,使得“本土知识”性传统放牧技巧失去了传承和存在的环境与条件。而这些本土知识正是现代草原管理中应当传承和吸收的重要资源之一;再次,草场网围栏模式更加快了定居放牧进程,使得在非平衡生态系统中所形成的具有适合本土生态环境且低成本的防灾机制逐步衰弱,陷入了依赖外部资金输入性质的、高成本循环机制中。随着低成本且高效益抗灾防灾智慧的消失,畜牧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限制或抑制畜牧业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最后,草场网围栏模式的普及,强化了各区域之间草场利用中的排他性,进而削弱了原有共用互惠机制,拉大了区域间草场利用和畜牧业经营规模上的差别,出现了区域间极其不平衡的发展现象。这既不符合平衡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公平正义、科学发展之要求。因此,牧民对于未来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均表示应采纳“半定居半游牧”模式,这样既能吸收现代化要素,又能传承传统技巧,不仅有利于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草场利用之可持续性。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需要与各位同行以及管理阶层进一步商榷:其一,在顶层设计中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努力克服只注重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弊端;其二,以诚恳的态度去回顾和反省我们的历史,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重新设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顺应草原生态系统规律的草原利用和管理机制;其三,以谦虚的态度去对待“本土知识”,尽力传承其中合理成分,提升我们草原管理、利用能力和方法,而不是过分轻率地否定和废弃传统智慧;其四,从国家整体生态与社会稳定和安全出发,抱有一种危机感,以谨慎的态度去考虑我们草原的未来,争取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长远而超越民族与地区利益的、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