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中心成功举办第三届“阿纳尔”多语种文献研究博士生论坛

2023-12-18 文字: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强青年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多语种文献的利用推动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由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阿纳尔”多语种文献研究博士生论坛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功举行。



“阿纳尔”蒙古学多语种文献研究博士生论坛,2021年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创办。本届论坛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师生40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式由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主任乌云格日勒研究员主持。



论坛分上下两场进行。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生曲强主持,4位博士生作报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姚赛轩的报告题目为《清末蒙旗开矿与政策管控——以卓索图、昭乌达盟为中心》,叙述清末蒙旗开矿的各种尝试和清朝与热河地方政府联合制定的以约束与限制为目的的多重管控政策。报告者认为多重管控政策制定是清政府为应对边疆危机而动态调整对蒙经济政策的结果。

对姚赛轩的报告,长江师范学院珠飒教授给予肯定,她建议在结构上将翁牛特右旗与喀喇沁二旗首次开矿内容合并,因为其结果都是因为政府干预而失败。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研究员建议在论文中可以尝试回答或讨论为何蒙旗开矿尝试一再失败而又不断尝试?这是否蒙旗社会从传统到近代转型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


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白敖日格乐的报告题目为《清中后期蒙古京控案件研究——以卓、昭二盟为例》,讨论清代蒙古京控案件审级制度的变化,理藩院、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等中央部门的受理情况以及审理方式,认为对蒙古京控案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清朝对蒙行政、司法制度实施情况。

对白敖日格乐的报告,华中师范大学付海晏教授认为选题比较新颖,题目需要更加凝练,内容需要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中央民族大学赵令志教授指出需要注意清前期与中后期的京审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关注理藩院对蒙古京控案件的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其力根的报告题目为《蒙藏合璧<真实名经>倡议者考》,概述密宗诸经之首《圣妙吉祥真实名经》的诸版本,重点介绍乌喇特固什·毕力衮达来校勘的蒙藏合璧《真实名经》的版本信息,并结合清代官修文献及蒙古文史书考证该佛经倡议者乌喇特公锡喇布的世系、去世时间等问题。

对其力根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充分肯定了该研究的重要性和学术意义。建议报告人对史料须取舍,应重点讨论乌喇特公锡喇布为何倡议刊刻该佛经原因,以及他和校勘者之间的文化关联。中国人民大学特尔巴依尔老师指出,满文档案的翻译需要仔细斟酌,并指出注释和语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韩天阳的报告题目为《清初专管牛录与八旗改革——以朱护达家族为例》,以阿拜子孙与朱护达后代围绕佐领管理权而发生的争讼为切入点,揭示清朝统治者将佐领承袭资格作为权力杠杆,通过对其分配和予夺,维持宗室与世家贵族势力平衡的问题。

对韩天阳的报告,中央民族大学赵令志教授指出,报告人从一个家族佐领的承袭变化入手,揭示清朝八旗佐领承袭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即通过对原立佐领人的确立,来保证承袭根源的准确性。华中师范大学付海晏教授赞同赵令志教授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增加与现有研究成果的互动,以凸现本研究的意义,但要注意不可过多引用无关史料。


下半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韩天阳主持,4位博士生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曲强的报告题目为《十四世纪后半叶天山南北的部族势力与变迁——兼论与帖木儿朝和明朝的关系》,探讨了14世纪后半叶天山南北诸地方势力的变迁和帖木儿的多次东征,以及帖木儿帖木儿朝与明朝之间的来往。

对曲强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巴哈提·依加汉教授首先肯定了该报告在选题和文献利用等方面的价值。从俄文先行研究的利用、史料关系、论述逻辑、专有名词译法等方面提出了细致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陈希老师就历史词汇的定义、部分波斯语词汇的译法,以及专有名词的审音勘同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推荐了可供参考的研究著作。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如和报告题目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藏蒙古文<维摩诘经>抄经者与抄写时间考述》,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藏蒙古文《维摩诘经》跋文所载三位抄经者不他失礼、歹言和威静宰生及其抄写时间进行考证,进一步证实了明末蒙古右翼三万户不仅接受藏传佛教的传播,还将初译于元代的蒙古文《维摩诘经》重新抄录并进行传播的史实。

对高如和的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叶尔达教授称赞报告人在搜集文本方面所做的工作,认为在写作方法以及某些细节上需要进一步改进。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肯定了对抄写时间的考证,并提出对经文跋文的转写和翻译需要慎重,如lab-un意思是回鹘文的施主,翻译地Dai hiu si里的hiu一词要结合元末明初的汉语重新考虑其语音的问题。


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博士生扎那报告题目为《内札萨克蒙旗协理台吉研究》,以准格尔旗札萨克那木济勒多尔济和协理台吉扎布之间的权利斗争案件为例,提出蒙旗札萨克与协理台吉之间有时会发生彼此互相争权夺利的事情,并认为随着蒙旗档案的不断出版与发掘,需要深入研究清代协理台吉这一职官的制度化过程。

对扎那的报告,中央民族大学赵令志教授和长江师范学院珠飒教授进行了评议,指出协理台吉在蒙旗社会中拥有广泛的权力和承担多项职责,是了解蒙旗社会的一面重要镜子。报告人需要注意,东部和西部内扎萨克蒙旗的协理台吉是否存在区别,每个旗的协理台吉的职责是否相同,个案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哈达的报告题目为《书信外交与清朝—巴勒提政治关系演变》,揭示巴勒提地方统治者和诸河谷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朝对巴勒提做出的应对策略,并对统治上层之间的交流方式与转译模式进行了探讨。

对哈达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指出,建议将对巴勒提的概述、史料介绍、研究概况等内容整合成“背景交代”,并将主题分为两部分,首先讨论清朝转译帕尔西文书信的制度方面的内容,再讨论巴勒提与清朝之间的政治关系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张闶老师指出,“中亚诸回部”并不能指代巴勒提、巴达克山等外藩部落,“诸回部”一般指清朝所征服的、辖域内的部落。同时对写作规范性问题也提出了意见。



报告和点评议程结束,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乌云毕力格教授与参会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最后乌云毕力格教授进行总结:每一个报告都有新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语句不通顺、资料不够充分、视角不够宽广,对史料取舍不当等。乌云毕力格教授代表主办方对应邀参加的报告人、评议老师、主持人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举办博士研究生论坛,对学生培养、学科建设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肯定了参加论坛的博士生所掌握的多种学科语言的学术基础以及解读文献的能力;鼓励年青学子不懈努力,不断提高。


近五小时的论坛,参会的博士研究生紧扣会议主题进行了一场跨专业、跨学科、多语种的交流与探讨。使参会及旁听同学们都获益良多,不仅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也提升了青年学子对学术研究的不断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