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蒙古高原城镇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11-20 文字:    点击数:

 

乌云格日勒*

 

2016年11月19日由内蒙古史学会主办、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蒙古高原城镇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学生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上午9时,学术会议正式开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介绍前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开幕式上,内蒙古史学会会长、内蒙古大学白拉都格其教授致开幕辞,介绍此次会议召开的缘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社团管理与评奖部张贵有主任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内蒙古史学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undefined

 开 幕 式

会议分主题报告和学术报告两个单元进行。

一、主题报告

19日上午有三位专家作主题报告。首先,由内蒙古大学著名蒙元史专家周清澍教授作题为“关于内蒙古城镇的发展”的报告,高度概括内蒙古从古到近现代城镇概况及其地区、民族特点,强调内蒙古城镇历史研究必须视野开阔,要充分挖掘各种文字的资料。周先生在报告中指出:在蒙古高原的南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定居民较发达的文明”,但城镇的出现应追溯到“战国燕、赵、魏、秦设郡统治内蒙古时期”。此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不断在内蒙古设郡县建城。但这些边城常随着“王朝的兴衰而新建或消亡。”值得强调的是,“北方民族也兴建有城池”。如拓跋鲜卑的盛乐古城,铁弗匈奴的赫连勃勃所建的统万城,也曾一度创造辉煌。尽管如此,蒙古高原城镇的出现,与商业、交通、宗教等方面的兴衰有密切相关。但“内蒙古的古代城镇出现,往往不是因当地居民自然增长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促成,而是历代统治者因政治或军事需要兴建的城堡,随着王朝的兴替或蒙古草原各民族的盛衰,不断有新城出现和消亡。”因此,我们对这种昙花一现的古城“不能过高的评价”。周先生的报告是内蒙古城镇发展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

undefined

周清澍教授做主题报告(右)

    内蒙古大学白拉都格其教授作题目为“归化城土默特人与呼和浩特”的报告,探讨清近代土默特人在呼和浩特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利用,概述土默特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土默特人与城市(呼和浩特)的关系,放在整个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上也“十分特殊,或许可以说独一无二”——从匈奴、突厥开始,强盛时期所修筑的都城,包括蒙元王朝诸王领地的路府州域,衰亡、北迁之后几乎都荡然无存,成了青草萋萋的残垣断壁。但“唯有北元时期阿拉坦汗主建的归化城,经历明末战乱虽也有毁焚坍塌,仍然保存下来一直在‘使用’,整个清近代继续与土默特蒙古人密切关联”。归化城土默特人,一开始世袭都统就在城里,撤废蒙籍都统,十二参领议事厅仍一直在城里,其职事、差役也就定居、生活在城里。同时,还有许多生活在牧区-农区的土默特人,在城里也有大量“祖遗”房基土地,以至房产宅院。到了晚清、民初,更有了土默特旗人自己的书院、学堂、总管衙门(旗政府),归绥县城仍然一定程度上属于土默特蒙古人(县衙门在城外,旗署在城里)。而同一历史时期,恐怕没有哪个盟旗的蒙古人将草原上的城镇视为自己的“故城”(故乡、故土)。这篇报告是研究归化城土默特人与呼和浩特市密切关联的一部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作题目为“辽上京遗址考古新成果和新认识”的报告,重点介绍辽上京最近几年考古挖掘和研究中的新成果和认识。

该报告图文并茂介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的辽上京遗址基本情况以及近五年的考古新进展。五年来,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考古勘探和重点试掘,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更正以往对宫城范围的错误推测。二是,根据考古调查、勘探线索,结合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并确认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宫城内一组东向的大型建筑院落,及贯穿其间的东西向道路遗址,呈东西向轴线布局。三是,通过对皇城内多处建筑遗址的发掘和解剖,我们了解到辽上京都城建筑的形制类型、历史沿革及其建筑技术特点。四是,皇城内西山坡遗址的发掘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辽代都城遗址考古。最后,通过对皇城遗址的普探和对皇城内几处重点遗址有计划的发掘,较全面地了解到皇城内原始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堆积情况。同时,获得一系列地层关系清晰明确的重要遗物,可初步建立一些遗物的年代序列,为推定遗址时代建立基础,有效推进对辽上京城址营建、发展、废弃等历史演变过程的认识。

辽上京遗址这五年的发掘成果十分重要。一方面丰富了辽代都城考古的基础材料,提升对辽上京城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水平,极大地推进辽代都城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促进大遗址保护,推进辽上京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辽上京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撑。

 

undefined

会 议 现 场

二、学术报告

在下午的学术报告中,有八名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分上下半场。

上半场有四位学者作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文平研究员的“汉代以来内蒙古城镇发展的思考”,重新认定和探究汉代石门障、北魏六镇等古代遗址和城址;内蒙古大学张岱玉副教授的“《内蒙古城市史》项目与关于该项目的几点思考”,介绍“内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建设工程”项目的价值和重要性,概述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视角、方法、资料以及古代城市的特点;内蒙古大学石坚军副教授的“简论元代漠北四大军镇”,对元代孔居烈、塔儿海、镇海、和林等四镇命名、形式、特点和作用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认定;内蒙古师范大学那顺达来的“辽代城镇的朝向与布局”,认为气候、环境等因素造就辽代城镇以东南为南的朝向和布局;复旦大学佐藤宪行副教授的“从丹木诺尔沁地区看大库伦都市的形成”,利用蒙古国国立档案馆历史档案,阐述了商业区-丹木诺尔沁地区的形成及其对大库伦城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下半场报告内容集中在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研究员的“从游牧地到县城—从清代翁牛特右旗档案看赤峰城镇的形成”,利用翁牛特右旗乾隆年间的蒙古文档案,梳理从游牧地、农业定居点、商业集市到官府所在地的渐渐推进,展现赤峰城镇形成的历史过程;内蒙古大学仁钦副研究员的“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城镇有关问题”,主要利用内蒙古档案馆馆藏档案史料,阐明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城镇有关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乌敦副教授的“河流与近代绥远地区的城镇”,通过整体的分析和研究,阐明了河流因素对近代绥远地区城镇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此次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不仅展现了内蒙古城市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对城市史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均有一定的启发性。

undefined

与 会 学 者 合 影

 



 

 

 

* 乌云格日勒,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史学会秘书长。